2024年8月29-30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主要经济作物优异种质资源形成与演化机制”项目中期现场检查会在新疆昌吉召开。中国科学院院士陈晓亚,中国工程院院士张献龙,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总工程师葛毅强,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曹永生,中国农业科学院西部农业研究中心(科技援疆指挥部)党委书记、主任(总指挥)高雷出席此次会议。
曹永生在讲话中指出,种子作为农业生产的起点,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关键基础。加强种子库建设和资源保护利用,强化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至关重要。他要求,各相关单位要进一步深化合作,加快破解我国经济作物种质资源多样性与演化规律不清难题,挖掘主要经济作物育种中优异新基因资源,创造突破性新材料,为培育重大新品种、打赢种业“翻身仗”打下坚实基础。
会议期间,专家组听取了关于棉花品种“中棉113”和番茄品种“IVF1865”重要农艺性状遗传解析及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的汇报,并实地考察了“中棉113”、“中棉113GK”、番茄“IVF1865”田间表现。
“中棉113”在兼顾产量和品质的同时显著缩短了生育期和提高了衣分含量,成功打破棉花早熟与高产、高衣分和优质间负相关,在分子水平上证明了高衣分驱动高产,“三早”驱动早熟的育种策略,明确了不同生态区优异性状的遗传来源及分子改良轨迹,构建了以“中棉113”为底盘的生物育种体系,培育了棉花新品系“中棉113GK”。
专家组表示,该项目基础研究与经济作物生产紧密结合,前期研究成果在育种和生产上应用效果显著,建议加快推进品种推广应用,扩大成果转化规模。
来自中国科学院、扬州大学、青岛农业大学、新疆农业大学、河北农业大学等40余位专家代表参加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