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媒体报道

媒体报道

【昌吉日报】这场“不一样”的观摩会解锁昌吉小麦高产的科技新密码

发布时间: 2025-11-03 来源 :昌吉日报 作者 :刘茜 浏览量:
【字体:

丝路昌吉/昌吉州融媒体中心 记者 刘茜

10月31日,昌吉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以下简称昌吉国家农高区)内的中国农业科学院昌吉综合试验基地,百亩小麦高产示范田绿意铺陈、生机盎然,连绵麦苗随风漾起层层绿波,宛如大自然织就的绿色锦缎。当天,由中国农业科学院西部农业研究中心(以下简称西部中心)主办的“小麦优质高产关键技术示范观摩会”在此启幕。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保学院教授康振生等专家走进田间地头,以“实地观摩+专家研讨”的形式,打破常规专注“田头看苗”的模式,集中呈现西部中心与昌吉州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共建项目的亮眼成效,既为“昌吉粮仓”打造抗旱增粮的“科技样板”,更以多元协同的创新实践,让近百名参会代表连连感叹——“不一样”。

西部中心主办的“小麦优质高产关键技术示范观摩会”现场。记者刘茜 摄

这份“不一样”,首先蕴藏在田间的“品种盛宴”与“技术矩阵”中。观摩现场不仅划分了条播、穴播等不同机具播种展示区,更有15个小麦优良品种组成“百亩展示方阵”,垦冬200565、新冬52、九圣禾D1508等抗寒抗旱优质小麦新品种整齐排列,形态鲜活,各展所长。来自全国相关科研院所、昌吉州农业技术人员及种粮大户等深入田间,察长势、问技术、论前景,现场交流气氛热烈。

“挑选适宜品种要看籽粒饱满度、苗期长势和收获期表现,耐旱性至关重要。”西部中心西部作物生物安全防控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王锡锋的现场讲解,为“选种难题”给出清晰答案。参会代表一走入田间,便被青翠茁壮的麦苗所吸引。昌吉州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栽培站副站长张亚兰蹲身查看出苗率、叶片数,用卷尺精准测量行距与株高,拨开土层检视根系发育,赞许道:“这片冬小麦苗齐、苗匀、苗足、苗壮,基本达到三叶一蘖标准,属一类壮苗!”

西部中心主办的“小麦优质高产关键技术示范观摩会”现场。记者刘茜 摄

这份“不一样”,更体现在“科技赋能”的深度与广度上。在为期三天的活动中,参会人员先后走进中国农业科学院昌吉综合试验基地、西部中心吉木萨尔分中心试验基地等现场,实地感受“良田+良种+良法+良技”融合带来的高产奇迹。“我种1300多亩小麦仍用条播,亩产500多公斤。这里的全膜穴播技术能让苗匀苗壮、成穗率高,明年一定试试!”呼图壁县种粮大户陈青里直言收获满满。木垒县种粮大户马侃也表示,通过技术人员讲解,自己对“良田+良种+良法+良技”的种植模式有了更深认知:“原来播种量可从每亩28公斤降到18—24公斤,居然还能增产。”

自2024年“小麦优质高产关键技术示范项目”实施以来,西部中心团队以“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为核心,深度融合北疆自然资源禀赋与科研优势,集成推广节水灌溉、精准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等关键技术,实现生产成本降低与产量品质双提升。

中国农业科学院昌吉综合试验基地百亩小麦试验田麦苗长势喜人。记者刘茜 摄

实打实的产量数据,印证了这场观摩会的“不一样”。2024年,昌吉综合试验基地1-1地块实收测产达779.00公斤/亩,创片区五年来最高纪录;牛圈子湖百亩示范田平均亩产777.82公斤,较同片区常规产量增产近17%。尤为难得的是,这一成绩是在节水10%、节肥15%的前提下实现的。高产背后,是一套科学的技术组合拳——示范片采用“优质高产品种+宽窄行配置+机械覆膜穴播+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模式,真正达成“建基地、推技术、提单产、树标杆”的示范效应。

王锡锋介绍,作为中央转移支付项目、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项目,“小麦优质高产关键技术示范项目”旨在筛选适宜北疆种植的冬小麦优良品种及最佳播种量,通过“选优种、调播量、强诱抗、智监测、防病害”五大举措,构建以免疫诱抗为核心的高产技术体系,为北疆冬小麦单产提升筑牢科技支撑。

更令人耳目一新的是,这场观摩会不止于“田头看苗”,更延伸至“产业链谋篇”。在国家农业生物安全科学中心西北中心一楼多功能厅,康振生等专家学者带来学术报告,围绕小麦产业链延伸、产品深加工及品牌建设展开深度研讨。依托西部中心科创平台,昌吉州构建的“科研单位+企业+农户”产业化联合体,正推动小麦全链条升级,区域公共品牌影响力持续扩大。

“下一步,我们将深化与昌吉州的合作,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粮食安全和农业现代化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科技样板’。”西部中心副主任贾金龙的表态,勾勒出产业发展新蓝图。近百名参会者齐聚一堂,见证的不仅是一片高产麦田,更是一场以科技为核、以协同为翼的农业创新实践——这场“不一样”的观摩会,正以多元协同的力量,解锁小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