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5日下午,新疆植棉模式研究与应用研讨会在新疆科协会堂召开。自治区科协党组书记、副主席王光强,昌吉回族自治州党委副书记(援疆)、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党委书记、中国农业科学院西部农业研究中心主任高雷,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张西岭,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吴建勇,中国农业科学院西部农业研究中心副主任贾金龙,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张道远出席会议,会议由王光强主持。
本次会议由自治区科协主办,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承办。来自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西部农业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新疆农业科学院、新疆农垦科学院、新疆大学、新疆农业大学、石河子大学、新疆师范大学、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农业科学研究所、新疆疆天航空科技有限公司等科研院所以及涉农高校、涉棉企业的专家、学者、企业家代表30余名出席研讨会。
王光强代表自治区科协对此次研讨会的举办表示热烈祝贺,对支持会议的科研院所、涉农高校和有关单位表示感谢,对棉花领域的各位专家、学者和企业家集聚新疆科协会堂,围绕新疆棉花“宽早优”植棉模式探讨交流,为新疆棉花高质量发展把脉问诊表示欢迎。
王光强在致辞中提出五点建议:一是希望每一位专家将自己的亲身实践、研究和真知灼见在新疆棉花“宽早优”植棉新技术中进一步总结应用。二是“宽早优”植棉模式应突出成本和质量优势,要规避风险因素。三是新疆棉区要进一步研究精准区划,在不同区域、不同气候条件区别对待,全面推广应用。四是在技术推广的途径上要转变观念,从行政推动向市场运作方面转型升级。五是要将专家的科研成果和专利技术深度融合在一起,进一步完善新疆棉花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高雷在致辞中表示,新疆棉花的科技力量很强,“宽早优”棉花单产明显提高,品质得到明显改善,稳定了新疆的棉花总产,达到或超过了美国和澳大利亚等国家棉花的品质,对提升我国棉花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和话语权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撑。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等科研单位的科技工作者要克服各种困难,保持科学研究事业的热爱和对科学真理的追求,提高对新疆棉花产业的贡献度,做好新疆棉花事业。
张西岭研究员做了题为《新疆棉花“宽早优”植棉技术研究进展》的研究报告。报告重点介绍了“宽早优”植棉模式的内涵和在新疆的发展优势及转变。“宽”指行距拓宽到76cm等行距,“早”指早发早熟,“优”指纤维品质优良。“宽早优”植棉模式在新疆棉花生产中具有四大优势,在棉花产业发展中实现了四大转变。即“增温增光、减肥减药、增产增效、绿色提质”和“风险棉区可变为稳产棉区、一般棉花品质可变为优质品质、中产棉田可变为高产棉田、订单生产由不可能变为可能”。
研讨阶段,与会专家围绕新疆棉花“宽早优”植棉理论、植棉模式优势及其生产应用带来的重大转变和标准化技术等重要内容,对如何把握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调控,如何有助于新疆棉花的均衡增产、稳产保护、提质增效等方面进行了深度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