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希望的田野上 | 中国农业科学院西部农业研究中心专家访谈录⑤
本报记者 付艳阳 实习记者 孙美凤
“南瓜上面嫁接西瓜,能长成吗?”
“西瓜吃出南瓜味怎么办?”
“这么年轻,会搞种植吗?”
这样的质疑,朱迎春面对过很多次。今年41岁的朱迎春是国家西甜瓜产业技术体系西瓜露地栽培岗位科学家,中国农业科学院西部农业研究中心“西部特色瓜类育种与轻简化栽培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但这些身份并没有在示范推广工作中为她带来优势。朱迎春打趣说:“我2008年就开始和西瓜打交道,研究西瓜育种与栽培16年了,但因为不符合农民心目中头发花白的老专家形象,一开始很难得到他们的信任。”
朱迎春(左二)在实验室查看组培苗生长情况。何影 摄
2017年开始,朱迎春带领团队以昌吉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老龙河基地为“主战场”,解决新疆西瓜产业重大需求和关键核心技术瓶颈。老龙河西瓜在种植过程中遇到的最大“拦路虎”,是枯萎病。“枯萎病是一种土传病害,前期看不出问题,往往到了瓜成形的时候才发病,即便打药也是杯水车薪,给瓜农带来的损失是毁灭性的。”朱迎春说,嫁接是解决西瓜枯萎病一劳永逸的办法。
“但嫁接苗的推广太难了。我们2019年开始和合作社农户对接,他们疑虑很多,免费提供种苗都不愿意尝试。”朱迎春回忆,第二年她苦口婆心说服农户种了20亩,不但产量提高了,口味也没有受到影响,农户才慢慢接受了西瓜嫁接苗,2022年终于开始大面积推广。“不同的品种筛选不同的砧木进行嫁接,对品质影响会减小。今年我们专门在华洋广场和华兴农场举办活动,请市民品尝嫁接瓜,大家都说好吃、正宗,其实吃的都是嫁接瓜。”朱迎春笑着说。
图为朱迎春(左)在降温前查看西瓜苗生长情况。何影 摄
嫁接栽培技术的大面积推广,使西瓜枯萎病几乎绝迹。之前由于枯萎病对西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瓜农不得不频繁换地,居无定所。“现在不用换地,瓜农生活稳定了,钱袋子鼓了,也舍得用有机肥养地了,形成了良性循环。”说到这里,朱迎春格外高兴。
为破解近年来新疆西瓜盲目追求产量导致品质下降的困局,朱迎春与团队选育出适宜昌吉地区种植的5个优质品种,研发集成“两优、三减、四提”西瓜绿色高效栽培技术模式。“今年我们在老龙河基地示范种植了100亩优质中果型西瓜,和原来的稀植模式(600株/亩)相比,每亩地1000株的密植模式可以在高品质的同时保证高产量。昌吉气候相对干燥,水肥用量都很大,我们通过试验将氮肥减少一半用量,最终产量和品质与之前相比没有显著差异。”朱迎春说。
长年驻扎昌吉,朱迎春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献给了新疆西瓜这份甜蜜的事业,尽管缺席了对亲人的陪伴,甜蜜中有酸涩,但亲人的理解与支持让她坚定了前行的步伐,农民增收、产业发展又给予她无尽的力量。朱迎春满怀憧憬地说:“老龙河西瓜是地理标志农产品,昌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是新疆首个、全国第六个‘中国西瓜之乡’,未来我们将把露地栽培与设施栽培结合起来,和其他作物轮作复种提高土地利用率,同时大力发展产业机械化、智能化水平。我相信,新疆西瓜产业将会结下更加丰硕、甜蜜的果实。”
个人简介:
朱迎春,博士、研究员。长期从事瓜类材料创制、新品种选育和绿色高效栽培技术研发与集成工作。主持国家及省部级项目10余项,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20余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项,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1项,授权植物新品种保护13项,登记品种17个;制定地方标准12项,编写著作3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