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典型事迹

棉花产业的未来,要向碳汇要效益——访中国农业科学院西部农业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王占彪

发布时间: 2025-01-09 来源 :昌吉州融媒体中心 浏览量:
【字体:

在希望的田野上——中国农业科学院西部农业研究中心专家访谈录⑥

丝路昌吉/昌吉州融媒体中心 记者 付艳阳 实习记者 孙美凤

“我们不仅要向棉花的产量要效益,还要向棉花的碳汇要效益。”谈及未来的发展,王占彪信心满满地说。

棉花作为一种兼具农业与工业价值的重要作物,在种植及后续加工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产生资源浪费、土壤污染、大气污染等问题,产业升级转型迫在眉睫。今年38岁的王占彪已经从事棉花研究15年,读博士时,他就将目光投向了棉花低碳减排相关课题研究。2022年,王占彪依托中国农业科学院西部农业研究中心和棉花生物育种与综合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创建了棉花布局与低碳生产技术创新团队。

“我们目前针对新疆棉田面临的高排放、资源利用效率低等问题,研发秸秆炭化、肥料应用及灌溉优化等低碳绿色生产技术,助力减排增汇,同时探索碳汇价值开发与市场转化。”王占彪说,这是棉花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也是团队主要的研究方向。

碳汇对大众来说还是新概念,简单来说,就是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碳并固定在植被和土壤中,从而减少温室气体在大气中的浓度。王占彪介绍,棉花碳汇,要从棉花秸秆说起。

“棉花秸秆有很高的利用价值,目前的普遍做法是将棉秆还田,为土地提供养分,改善土壤结构,但同时也会增加部分病虫害的发展趋势。”王占彪解释说,在棉秆还田过程中,随着部分营养一起带给土地的,还有秸秆里未经处理的病菌和虫卵。解决方式,就是将棉花秸秆进行高温碳化。

“棉秆炭化后病虫害问题大大减少,还成为稳定存在的有机质,把碳长久地固定在土壤中,不但能吸附土壤中的盐分,有效改良盐碱地,还可以保持土壤中氮的有效活性,减少氮肥和灌溉水的用量。”王占彪说,团队以昌吉为大本营,在昌吉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的77亩试验田展开相关试验与研究,两年的小规模试验下来,秸秆炭化技术为棉田减少了25%的氮肥投入,并同步增加了产量。

减排的同时节本增效,增加农户收入,在王占彪眼里,这只是向棉花碳汇要效益的第一步。2024年3月,全国首单农业碳汇交易成功完成,生态产品实现价值变现,王占彪看到了新疆棉花碳汇交易的巨大潜力。他介绍,团队正在依托相关项目平台推进碳汇项目备案,稳步开辟新疆棉花碳汇交易路径,这对助力达成“碳达峰”与“碳中和”的“双碳”目标,以及促进农民增收致富都具有重大意义。

此外,王占彪还带领团队在全疆各地奔波调研,边研发边转化,初步构建完成了新疆气候变化背景下的棉花防灾减灾系统,同时进一步推进新疆棉花生产布局的优化研究。王占彪坦言,做科研成本高,压力大,但带来的成就感也是无与伦比的。他对自己和团队最大的期待,就是在棉花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稳步向前,为新疆棉花产业及全球农业低碳化发展贡献中国力量。

王占彪(右)指导巴基斯坦留学生做实验。  赵文琪摄

附:个人简介

王占彪,博士生导师、研究员,中国农业科学院西部农业研究中心棉花布局与低碳生产技术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农业农村部昌吉农业长期因子观测站站长,中亚综合试验站站长,主要从事棉花可持续生产技术与理论、棉花合理农作制度构建、中国植棉技术在中亚的推广等工作。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14项,获省部级奖励4项、乌兹别克斯坦农业部表彰1项,发表SCI论文20篇,参编著作5部,授权专利20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