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典型事迹

潜心绿色防控,守护棉花健康——访中国农业科学院西部农业研究中心研究员冯鸿杰

发布时间: 2025-01-20 来源 :昌吉州融媒体中心 浏览量:
【字体:

在希望的田野上——中国农业科学院西部农业研究中心专家访谈录⑩

丝路昌吉/昌吉州融媒体中心 记者 付艳阳 实习记者 孙美凤

中国农业科学院西部农业研究中心有一支棉花病害防控与风险评估创新团队,每到棉花生长季就奔忙于全疆各地的大小棉田,精心守护着棉花的健康。团队执行首席冯鸿杰,更是将自己的绝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了这场“棉花健康保卫战”。

“黄萎病号称棉花的‘癌症’,是一种土传真菌病害。病原菌进入作物根部后向上传输,植株会慢慢萎蔫枯死。病害发生高的年份,棉花减产30%以上。”冯鸿杰介绍说,新疆很多老棉田连续种了几十年,即使正常管理,也会出现生长不良、产量降低、病虫害严重等现象,就是所谓的“连作障碍”。连续种植次数越多,年限越长,连作障碍越严重。黄萎病的病原菌通过长年连作积累在土壤当中,防治起来就更加棘手。

“防治黄萎病,市场普遍采用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两种方式。化学防治就是我们说的农药,虽然使用方便,但会把土壤中有益的微生物和病原菌一起杀死,严重破坏土壤微生态环境。”冯鸿杰告诉记者,经过长期努力,团队研发出新型复合微生物菌剂“中棉菌乐土”,在缓解连作障碍、改善土壤微生态环境、促进作物生长方面效果显著。“市场上流通的微生物菌剂的主要成分大多是细菌,中棉菌乐土是以棉花内生真菌球毛壳菌为主的复合微生物配方,防治黄萎病的有效率65%以上,还能显著改善土壤健康。”冯鸿杰说,微生物菌剂以更加安全的方式保护着作物,可持续、无污染,是发展绿色农业的重要生物防治技术,团队正在对中棉菌乐土进行优化,希望能达到更好地防治效果。

在不懈的深入研究下,冯鸿杰团队创新绿色防控关键技术与控制理论,打造“抗病品种+微生态调控+诱导抗性”的三联法防控技术模式,构建棉花重大病害持续控制技术体系并示范推广,近年来,已在全疆培训农技人员300人次,培训新型农民1200人次。但冯鸿杰表示,今后的路还有很长。“目前科研团队还没能找到最关键的抗病、致病靶标基因,同时随着气候变化,病害发生的规律也在慢慢发生变化。新疆棉花种植密度偏大,病害容易扩散,除了黄萎病,棉苗病和棉铃病也是我们主要的研究对象。未来希望能在病害防控技术研究上有新的突破,并通过智慧农业的手段建立病害的预警预防控制体系。”冯鸿杰说。

冯鸿杰2014年加入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2022年被任命为中国农业科学院西部农业研究中心科研与国际合作处副处长,依托昌吉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带领团队在博州、石河子、昌吉、阿克苏等地开展工作,每年在疆时间长达11个月,冯鸿杰早已把自己和这里视为一体。“我从前偏向于基础理论研究,和生产上接触得少,做试验时才会到地里取样。在新疆这几年通过观测棉花病害发生的时间、轻重,研究病害发展的规律,和农民深入交流,像亲人一样相处,研究时更能从他们的实际需求出发,也得到了他们的信任。”冯鸿杰说,自己刚刚就任棉花病害防控与风险评估创新团队首席,任重而道远,将带领团队为新疆棉花绿色防控技术的创新发展贡献重要力量。

冯鸿杰(中)在田间给农民讲解棉花苗期病虫害发生特点及防治措施。 中国农业科学院西部农业研究中心供图(2023年6月摄)

个人简介

冯鸿杰,博士生导师、研究员,中共中央组织部第23批博士服务团成员,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病害防控与风险评估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农业农村部昌吉农业长期因子观测站副站长。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新疆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天山创新团队项目、河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农业生物育种重大专项、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及转基因专项、兵团科技计划等项目。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0项,发表SCI论文30余篇,先后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兵团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