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典型事迹

当盐碱地上开满花——访中国农业科学院西部农业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邢朝柱

发布时间: 2025-01-14 来源 :昌吉州融媒体中心 浏览量:
【字体:

在希望的田野上——中国农业科学院西部农业研究中心专家访谈录⑧

当盐碱地上开满花——访中国农业科学院西部农业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邢朝柱

丝路昌吉/昌吉州融媒体中心 记者 付艳阳 实习记者 孙美凤

俗话说,“盐碱地里种庄稼,十年九不收”,但也有顽强的生命在这里蓬勃生长,开出了白得耀眼的花。从亩产二三百公斤到四百公斤,邢朝柱走过了一条艰辛的路,谈及未来,他笑着说:“我希望盐碱地里都能种上我培育的棉花。”

邢朝柱做了33年的棉花培育工作,主持培育棉花新品种30多个,获各类科技成果奖7项。2012年开始,他将工作重心转移到新疆,依托中国农业科学院西部农业研究中心,在昌吉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老龙河试验基地等各大棉田开展研究。每年的4月到10月,邢朝柱都带领团队奔忙于棉田,在一天之中就会转移好几个“战场”,经常是清晨出发,深夜回家,带病工作也成为家常便饭。“对体力的要求还是挺高的”,他笑着调侃。

邢朝柱(右四)在喀什巴楚县为农学专业实习生讲解盐碱地植棉知识。 中国农业科学院西部农业研究中心供图 (2024年6月摄)

新疆光热资源充沛,气候干燥,气温高,适合棉花生长,同时有6000万亩可改造的盐碱地。邢朝柱团队扎根新疆,瞄准方向,重点开展耐盐碱高产优质棉花新品种培育工作。“如果没有好的耐盐碱的棉花品种,种下去的棉花不出苗,或者出的是僵苗、死苗,根本长不大。”邢朝柱说。

培育耐盐碱的棉花品种不是件容易的事,不仅要耐盐碱,还要同时具备产量高、品质高、抗性好的优点。“我们团队在三亚、安阳、新疆多面多点筛选,反复试验,工作量极大,这个过程中可能会发生耐盐碱基因的丢失,或产量上去了但品质下降了,最快也要两三年才能筛选出优质的材料。”邢朝柱回忆道。经过不懈的努力,团队通过聚合育种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相结合的方法,培育出高产、优质、耐盐碱的新品种中棉所193和中棉所1813,在喀什地区盐碱地大面积示范种植,效果显著。“盐碱地也分轻度、中度和重度,重度的寸草不生,轻中度可以通过种植耐盐碱品种和提高栽培管理技术来实现丰产。”邢朝柱说,在中度盐碱地,中棉所193和中棉所1813出苗率较当地往年种植品种提高30%-50%,平均籽棉产量达400公斤,较当地往年种植品种增产20%以上,亩产增收400元,深受棉农欢迎。

邢朝柱在喀什巴楚县中、轻度盐碱地查看中棉所1813吐絮情况。 中国农业科学院西部研究中心供图(2024年10月摄)

好品种有了,栽培技术也要跟上。邢朝柱带领团队成员深入植棉大县,组织“田间地头科技行”活动,通过现场指导、集中培训等方式讲解耐盐碱棉花品种特点和盐碱地栽培技术,还要根据当地的气候特征、土壤环境等情况,及时回应棉农们在种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帮助他们持续巩固增产成果,得到实实在在的收益。如今,新疆6000万亩盐碱地已开发了一多半,邢朝柱在高兴之余,把目光投向了更远的未来,“如果把这些盐碱地都开发出来种棉花,就能有更多的好地留给粮食。”他说,自己还有两年就要退休,但团队将继续这里未竟的事业,待盐碱地开遍美丽的棉花时,将会是他最欣慰的事。

个人简介:

邢朝柱,博士、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农业科学院西部农业研究中心棉花高产育种创新团队首席研究员。长期从事棉花优势利用研究,是“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全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中原学者,中国农业科学院创新团队首席、农科英才,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负责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主持培育棉花新品种30多个,获各类科技成果奖7项,发表论文百余篇,培养硕士、博士20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