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典型事迹

“在希望的田野上”系列报道——老百姓的笑脸就是我们的心愿 访中国农业科学院西部农业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宋美珍

发布时间: 2024-11-28 来源 :昌吉州融媒体中心 作者 :孙美凤 浏览量:
【字体:

丝路昌吉/昌吉州融媒体中心 记者 孙美凤

“我和团队2015年开始在新疆进行棉花育种和栽培技术研究,一步步看着自己服务的农户种植的棉花产量增长,收入增加,这是我最高兴的事。”说到这里,宋美珍的语气里满是自豪。

宋美珍1986年毕业后,就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做棉花研究工作,长期从事早熟优质多抗高产高效机采棉品种筛选及高品质棉花植棉理论与技术等方面的研究,硕果累累。问起棉花研究生涯最大的成就,宋美珍第一想起的,是她服务的棉农,她说:“老百姓的笑脸,就是我们的心愿。”

宋美珍在“中国棉公开课”活动中,为莎车县巴格阿瓦提乡团结村小学学生讲解棉花知识。张聚明摄

棉花是重要的经济作物,新疆棉在全国乃至世界都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种棉花就要去新疆!怀着这样的想法,宋美珍2016年与中国农业科学院西部农业中心签订协议,长期带领团队在博乐、阿克苏、喀什、石河子、昌吉等地考察、试验。“我们的主要任务是筛选高品质棉花品种,针对品种配套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将良种良法进行大面积推广,实现产量和品质的提升。”宋美珍介绍,棉花适宜生长温度为25-30℃,而昌吉州5-9月的平均温度最高在24℃左右,属于冷凉地区。团队在不断试验中筛选出最适合这里种植的中棉113特早熟优质棉花品种,成熟期仅需115-118天,而且品质好,产量高,深受棉农和市场的欢迎,如今种植面积已达90%以上。同时,团队在传统“矮密早”植棉模式基础上创新发展,以“降密壮株,提质增效”为目标,探索并推广了适宜现代机采棉要求的“宽早优”植棉新技术,该技术连续两年被列为农业农村部主推技术,连续四年成为昌吉州、博州主推技术。

为响应新疆棉花大面积单产提升工程,今年,以宋美珍为首席科学家的西部中心高品质棉花团队,联合相关部门,共同在昌吉农高区创建了650亩智慧高产示范棉田,百亩目标产量700 kg/亩。光荣的任务下是重重挑战,数次超过40℃的高温引起棉花蕾铃脱落,红蜘蛛肆虐,团队多措并举对症下药,增加结铃率的同时降低脱落,最终百亩籽棉产量突破750公斤/亩,交出了一份漂亮的答卷。

“沙雅县的一个镇长给我来信,希望我能去给他们指导。”宋美珍笑着说,这块示范田将作为样板田,2025年在全疆范围内示范推广。

科研的价值在于服务。宋美珍及团队不仅研发新技术,还为技术配套相应的推广服务体系,并率先建立“科研院所+种子企业+轧花厂+合作社+棉农”的“棉花订单生产”新模式,实现多方共赢。她满怀憧憬地说,中国农业科学院西部农业研究中心将集中大量的科研力量,支撑新疆农业的高质量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让他们的生活更有奔头。

个人简介:宋美珍,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农业科学院西部农业研究中心高品质棉花生产模式与技术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长期从事早熟优质多抗高产高效机采棉品种筛选及高品质棉花植棉理论与技术等方面的研究。主持、承担国家“863”、转基因重大专项、科技支撑计划、院所长基金、商业化育种等10余项国家重大项目。第一完成人育成中棉所68、74和GB518早熟棉品种,参与选育品种12个,获国家及省部级奖项10项、国家发明专利8项、品种保护权8项,发表SCI论文79篇,出版《新疆“宽早优”植棉》等著作6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