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希望的田野上——中国农业科学院西部农业研究中心专家访谈录②
丝路昌吉/昌吉州融媒体中心讯(记者 付艳阳 实习记者 孙美凤报道)
“我做了37年桃子研究。来到新疆,其实相当于二次创业。”王力荣对记者说。
王力荣长期从事桃种质资源与遗传育种研究,收集保存的桃种质数量居世界第一,育成的蟠桃、油蟠桃、观赏桃为我国同类第一大栽培品种。37年来,王力荣攻克无数技术难关,成功培育的多个桃品种现已成为多地的主栽品种。其中,经历4代杂交,通过胚胎挽救技术育成的“中油蟠7号”破解了油蟠桃裂果重、果实小、产量低的世界难题,被果农誉为“神7”;历时15年培育出的“中蟠桃11号”已成为我国蟠桃第一大栽培品种,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良好的社会效益。
王力荣为农户指导种植技术。中国农业科学院西部农业研究中心供图
2023年,王力荣任中国农业科学院西部特色林果提质增效团队首席科学家。她清楚地看到,林果产业是新疆覆盖范围最广、惠及人口最多、农民增收潜力最大的绿色支柱产业,在新疆绝不能只做桃,而是要以特色林果业种业创新为突破口。王力荣带领团队在昌吉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老龙河基地做了几十个棚,一手抓创新,一手抓服务,她说:“不做原始创新,就不能从根上解决问题;不做技术服务,不能满足产业目前的迫切需求。”
怎样从根上解决问题?育种。王力荣介绍说,新疆独特的自然环境使得产品糖度高,风味浓郁,但对于商品性和产量而言,有时是致命的打击,可能一场冻害袭来,一年的产量就化为乌有。如何在保持原有风味的基础上提高果品的抗寒、抗旱、耐瘠薄等能力?通过精准鉴定,发现和利用具有高产、高质、抗逆等优良性状的种质资源,为育种工作提供可靠的基础材料,快速培育出优质品种。新疆的种质资源非常丰富,但技术基础相对薄弱,她和团队计划在三五年之内把新疆果树资源的家底摸清楚,完成一两千份新疆主要特色果树种质资源的系统评价、精准鉴定,发掘优异种质,奠定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突破性优良品种的基础。
王力荣在兵团第三师41团(草湖镇)千亩桃园开展桃树栽培修剪技术指导。中国农业科学院西部农业研究中心供图
为了这个目标,王力荣带领团队一年跑了全疆几十个县市,长时间蹲在田间地头,晒得比农民还黑。功夫不负有心人,她们在拉网式考察中收集了300多份新疆土桃特色种质资源,完成共600份的新疆野苹果、土桃、土杏、樱桃李、巴旦木全基因组研究,初选出优异接穗品种单株7个、抗性砧木单株3个,计划2026年出版的《新疆名特优果树种质资源》系列丛书也在稳步推进。同时,团队深入服务产业,在昆玉、叶城、疏勒等地建设了特色果树示范基地,帮助引进果树优良品种100多个,进行整修修剪、土肥水管理及病虫害防治等技术培训和现场指导20多场,累计培训千余人次,建立了主要产区种植者“朋友圈”。
果树育种周期长且效率低,王力荣把自己在新疆的事业比作刚刚播下种子的春天,收获需要经历漫长的等待。她坚定地说:“种质资源是国家基础性、战略性资源,我们的团队要扎扎实实去做,让科技创新能力支撑起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个人简介:王力荣,研究员、博士、博士生导师,现任国家园艺种质资源库主任,农业农村部果树育种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园艺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农业科学院西部农业研究中心西部特色林果产业提质增效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荣获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全国农业先进个人荣誉称号及多个国家级、省部级奖项。培育桃新品种51个,主编《中国桃遗传资源》等著作4部,主持制定国家和农业行业标准11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3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