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党群园地

【农业科学家作风故事】金善宝:做人最重要的,一是要有气节,二是要有本事

发布时间: 2025-05-09 来源 :中国农业科学院 浏览量:
【字体:

微信图片_20250509181932.png

金善宝(1895-1997),浙江诸暨人。1920年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农业专修科。1926年毕业于东南大学农学系。1932年获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硕士学位。历任国立中央大学农艺系系主任、教授,南京农学院院长、华东农林部副部长、南京市副市长,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院长、名誉院长等职。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金善宝常年穿着一套中山装,脚踏一双旧布鞋,待人谦和而又不畏强权,熟悉他的人都敬佩他的为人,称他“一身正气,两袖清风。”

金善宝把父亲临终前留下的两句话奉为终身座右铭,即“做人最重要的,一是要有气节,二是要有本事。”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金善宝作为农学院教授随中央大学西迁重庆,待遇也一落千丈。入不敷出时,一家人常常用酱油泡饭吃,但他对抗战事业却十分慷慨,为战士捐献寒衣款时,别人捐5元,他通过新华日报为八路军慷慨捐赠200元,他说“我的心在延安,在八路军将士身上。”

新中国成立后,金善宝担任南京农学院院长,他的女儿在考大学时因体检不合格不能报考心仪的农科,希望父亲能和南京农学院招生部门打个招呼。金善宝却坚决没有打招呼,对女儿坦然地说:“什么志愿都好,行行出状元。”

1957年,金善宝奉调前往中国农科院工作,在红楼207室一套不足70平米的宿舍内居住,组织几次为他分配新房他都没有接受。1965年担任院长后,他更是谢绝了搬往高干宿舍的邀请,直到1996年全屋漏水,天花板破裂才搬进新的居所。金善宝始终没有申请专车,他说:“只要有车坐就行了,何必一定要专车呢?”

上世纪80年代初,已经是耄耋之年的金善宝多次向组织部门和农牧渔业部推荐年轻同志,他对科技界存在的论资排辈现象深感不安,他说:“必须革除这个弊端,老专家也不应恋栈贪位。年轻人说‘大树底下好乘凉’,我们可不能让‘大树底下不长草’啊!现在正当用人之秋,不能叫千里马老死于槽枥之间。”

金善宝献身农业教育与科研70余年,他一生甘为人梯,培养了大批优秀农业科技人才,他的学生们称他是“耿、介、廉、正的代表,教书育人的典范”;广大科技人员赞誉他“艰苦朴素,平易近人,待人处世,论是非不论利害,论功过不论权势”,他的优秀品质为后人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843ecd48d7cf904b4ff83270dcda30eb.png

1984年金善宝在河南内乡县征求农民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