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党群园地

丁颖:真诚的科学工作者,就是真诚的劳动者

发布时间: 2025-04-27 来源 :院监查局网站 浏览量:
【字体:

编者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制定出台中央八项规定开题破局,以上率下推进作风建设,推动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大转变,赢得了人民群众信任拥护。党中央决定,自2025年全国两会后至7月在全党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点题、亲自部署的一项重要工作,传递出把作风建设进行到底的鲜明信号。

中国农业科学院梳理了我院农业科学家求真务实、严谨治学、淡泊名利、廉洁自律的优良作风学风故事,以“传承农科精神,弘扬优良作风——农业科学家的作风故事”栏目刊发,号召广大农科人传承“求真笃行 敬农致用”的农科精神,以优良作风学风凝心聚力、干事创业,为加快实现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做出更大贡献。

人物简介

image.png

丁颖(1888-1964),广东茂名人。1912年毕业于广东高等师范学校。1924年毕业于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农学部。历任中山大学农学院和华南农学院院长、教授,中国农业科学院首任院长。曾任前民主德国农业科学院和全苏列宁农业科学院通讯院士、前捷克斯洛伐克农业科学院荣誉院士。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丁颖一生求真务实、治学严谨,他常说“真诚的科学工作者,就是真诚的劳动者”。

作为水稻专家,丁颖在常年的田间试验中养成了赤脚“巡田”的习惯,并常笑称“赤脚万岁”。一次考察中,他发现稻田中间一小片稻株枯黄,便脱掉鞋袜准备下田。随行人员赶紧下去把整株水稻挖上来给他看。他却说:“不亲自下去用脚踩一踩周围的土壤,用手摸一摸稻根分布,感受土质的松软度和透气性,观察周边稻株的情况,怎能判断受盐碱危害的程度呢?间接观察和自己下去观察是不一样的啊。”1963年,75岁的丁颖在西北稻区考察时,仍不顾年迈体衰,赤脚下田体察雪水灌溉对稻根生育的影响。

丁颖写文章时总是坚持自己校对,他说“校对看来是琐碎的事务性工作,但这里头大有学问。自己校对,既可以发现打字员是否有差错,更重要的还要注意自己有没有差错,这是一次很好的修正机会,如果轻易放过,万一酿成错误,那就功亏一篑啊!”丁颖的文章总是坚持对科学和生产负责,《中国栽培稻种的起源及其演变》一文,自1926年开始研究,历时31年直至1957年才定稿发表。稿费纷至沓来时,他只接受了《农业学报》的一笔。他说,“写一篇文章,花一次劳动,只能接受一次报酬。”

丁颖是最守时的人。他午休时都会把怀表放在伸手可及的地方,时不时查看时间,离上班时间还有约10个小格时,便立刻起身。担任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期间,丁颖每年都要安排大量时间前往全国各地实地考察。1960年,丁颖赴云南考察期间途遇山道狭窄,小车无法通过,只能徒步前行。大家都劝丁颖别去了,但他坚持走了一天,终于到达村寨。他笑着说:“与人家约定的事,不能随便改变,这是做人起码的道德。”1963年,他跑遍了山西、陕西、宁夏和新疆的生产一线,每到一地都坚持勤问、细看、多记,步履蹒跚地在田埂上来回走动。在临终前5天,他真诚而又遗憾地说:“我还缺乏马列主义、缺乏毛泽东思想的学习,我出院后,要狠狠地补这一课。”在生命弥留之际,他说:“我这辈子都没有懒过”。

丁颖一生从事农业科研工作40余年,他“笃学明德,躬行践履,建业自强,求精图新”的高尚品格像一座灯塔,始终指引和激励着一代代农科人传承光荣传统、忠诚履职尽责,为建设农业强国砥砺奋进。

image.png

上世纪50年代丁颖(右1)在稻田插秧